夏日的新橋鎮新合村江灘,江水依依,蘆葦飄蕩,白鷺翱翔,這里新修復完工的一片生態濕地,綠樹成林、綠草如茵,灘地上水草豐茂,既展現了原生態的大江風貌,又點綴了些許現代景觀,傍晚時分吸引了周邊村民前來游玩。這塊江灘濕地,原先是一塊圍欄養殖的魚塘,通過我市推進的“退漁還濕”和濕地重建工程,實現了水清岸綠、美景如畫。
新合村濕地的重生,是靖江打好“長江大保護”攻堅戰、全力守護“健康長江”的一個縮影。靖江流淌著近4000條河流,擁有52.4公里長江干流岸線,是全省擁有長江岸線最長的縣級市。近年來,靖江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引下,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加快打造“九港水美、百里岸綠”生態格局,“守護一江碧水,涵養最美岸線”正成為一座城市的共識。
■規劃引領,留足“健康長江”的綠色空間
百里長江岸線是靖江最為寶貴的資源,最可傳承的生態,最具標識的畫卷。面對長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靖江懷揣對長江基因的感恩、對長江健康的向往,秉持先進理念、落實系統規劃,為靖江品質打上綠色印記、為子孫后代留下綠色空間。
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導向下,2016年,靖江率先在全國提出了“三個三分之一”的沿江生態保護理念,組織編制《長江生態岸線保護規劃》,劃定區域功能,明確1/3綠色發展,以資源優化倒逼綠色轉型;1/3開發性保護,尊重生態系統,綿延沿江景觀;1/3永不開發,保持生態原貌,留足自然涵養。
2019年,生態環境部門組織編制《靖江長江岸線保護修復與綠色發展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構建“一帶兩廊、三區四片、一島多點”的長江岸線生態空間格局,在這個規劃中,細細勾勒出了“長江生態保育帶”、濱水廊道、生態紅線區等生態概念的形態,將一幅綠色長江生態畫卷鋪展開來。
隨著長江生態保護理念的進一步深化,靖江守護“健康長江”的頂層設計也不斷升級。今年初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提出,靖江將不遺余力打造百里最美江岸,打造“九港水美、百里岸綠”生態格局,切實抓好長江十年禁捕行動,實施城區水系連通工程,加快沿江和主要河道兩側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從源頭上防控江河湖污染,全力守護“一江清水”。
當前,靖江正繼續緊抓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持續推進“長江大保護”,引導臨港產業綠色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沿江綠色產業示范區,培育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基地,提高項目準入門檻,提升沿江產業發展的“含綠量”。
■綜合施策,守護“健康長江”的入江源頭
靖江水水融會,江河貫通,唯有“百川清水匯長江”,方得“一江春水向東流”。
圍繞“清水入江”目標,我市綜合施策,通過查病體、溯病源、治病根“三略出擊、一體作戰”,建立“一張標圖、兩項機制、三源控法”的工作體系,積極探索“清水入江、親水護江”之策,打造“健康長江”的靖江樣板。
治水的關鍵在于摸清全市河道水質情況、找準水質超標的病源。2019年以來,根據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試點工作部署,我市系統排查長江干流4公里范圍內39條入江河流沿線排口724個,基本實現了“有口皆查、有水必測、有口必溯”的目標。
摸清污染底數后,我市編制了《靖江市入河排污口分類整治工作操作指南》,進一步明確對各類排污口的辨識認定和相應整改措施規范,為基層工作人員更好地開展排污口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去年,我市按照“取締一批、整治一批、規范一批”要求,在前期“排查、監測、溯源”的基礎上,專門制訂工作方案、成立工作專班,進一步明確了生態環境、水利(河長辦)、住建、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職能部門以及沿江8個屬地的工作職責,對所有排污口逐一現場核查,“一口一策”系統制訂整治措施,開展分級分類規范整治,明確取締210個、整改184個、規范330個。目前,取締類已立行立改,整改類、規范類全部按要求樹立了標識牌,整治工作正序時推進。
在排污口整治過程中,我市以信息化為依托,積極推進精準治污。目前,我市已依托平臺完成724個排污口的現場核查、基礎信息維護錄入以及整治措施填報工作。通過建立污水排放源清單,原數據中部分定位偏差、歸屬地錯誤的信息得到有效修正,河長和排污口分類等信息得到及時更新,排污口電子檔案信息得到全面完善。
要讓百川清水匯長江,長遠之計在于源頭治理。當前,靖江正聚焦工業、生活、農業三類污染源,工業廢水將開展“一企一管一口”整治,生活污水實施“納管接廠”工程,農業瀝水推行“小流域管理”模式,通過統籌實施“分類管控,長效治理”,拔除水污染“病根”,守護一江清水。
■守島筑巢,打造“健康長江”的靖江樣板
在我市最東端,有一座獨特的馬洲島,這里沒有林立的高樓、沒有一輛機動車、沒有一座工廠,是長江下游生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顆璀璨明珠。
馬洲島地處長江中下游靖江段長江中心,區域內有未開發的濕地面積29.32平方公里。為做好沿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我市禁止在馬洲島進行任何形式開發,保持灘涂、蘆葦蕩等原生態風貌,濕地生態系統環境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
在前期的調查中,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曹銘昌認為,馬洲島擁有原生濕地生態系統、水鳥集中分布點和生態農業基地,大片原生狀態的灘涂濕地,吸引了江豚戲水、珍稀水鳥駐足,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是開展生物多樣性觀測的絕佳地點。
今年3月17日,靖江與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舉行生物多樣性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將對我市馬洲島開展首次生物多樣性現狀調查,并就在靖江打造國家級生物多樣性觀測站與我市進行戰略合作。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馬洲島生物多樣性觀測站,是貫徹落實長江大保護的重要舉措,對于我市維持并提高馬洲島及全市的生態環境質量、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附鷳B環境局負責人介紹,靖江將進一步加大江心洲濕地保護區的保護力度,加快建設馬洲島生物多樣性監測點,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科學支持。
隨著“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禁漁政策的深入推進,如今,馬洲島附近江段江豚戲水的喜人景象越來越多。在“長江大保護”的進程中,靖江以綠為筆,著手推進沿江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環境整治、生態修復,累計新增造林4015畝、綠地面積3.6萬平方米,退漁還濕400畝,累計騰退生產岸線7.1公里,臨港綠色產業發展體系初步形成、綠色發展保障機制更趨完善、沿江區域生態環境有效提升,“一山靈秀、九港水美、百里岸綠”的“健康長江”靖江段樣板正形態初現。